“没想到几十年前的老房子图纸这么快就被找到了,现在查档案真是太方便了!”近日,市民陈先生在江西省南昌市市民中心4楼的南昌市市政设施事务中心城建档案所(以下简称“城建档案所”)里,找到了自家老房的房屋建筑平面图,为即将开始的装修工程作好了准备。
城建档案全面记录了城市建设发展变迁的全过程。在城建档案所,珍藏的46万余卷城建档案资料构建起南昌城市发展的“立体记忆库”。这些珍贵的“城市家底”为城市规划、建设与管理提供了依据。
纸墨春秋里的城市密码
走进城建档案所库房,整齐摆放的档案盒、清晰智能的电子标示牌映入眼帘。据悉,库房所采用的多功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集在线著录、网上审核、归档入库、查询利用及智能密集架管理于一体,方便快捷。
档案架前,城建档案所所长黄静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编号为“NC2006-JZ-001”的无酸纸档案盒。这是2006年编制的生米大桥全套工程档案,保存完好。
翻开档案,设计蓝图上工整的仿宋体标注依然清晰可辨。“跨江大桥的每一次维护修缮,施工单位都必须调阅原始图纸。而每次维护完成后,新的施工记录也会及时归档,形成完整的工程档案链条。”黄静介绍,“城建档案不仅是历史见证,更是城市建设、改造的重要技术保障,贯穿工程的全生命周期。”
这样的历史见证分别珍藏在各个库房:1983年南昌市建设规划图、1989年滕王阁基桩构造图……一个个档案构建起城市的“生长年轮”。
记者了解到,城建档案所的档案涉及城市规划、用地、工业与民用建筑、市政工程、公用设施等18大类102属类,同时还保存了一部分南昌城不同历史阶段的规划图、城市区域图及地籍图。
在业务大厅的验收室内,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处理枫生快速路北段改造工程的159卷档案资料。“这些档案图文并茂,分类存放。”工作人员介绍,“验收归档后,未来该路段的任何修缮维护,都能通过馆藏系统快速调取完整资料。”
作为城市管理的“数据基石”,城建档案不仅记录着城市建设的点点滴滴,更为基础设施的日常运维、应急抢修和长效管理提供了精准可靠的技术支撑。
数字浪潮中的记忆守护
在档案库房的灯光下,工作人员轻轻展开一份2000年的民用建筑档案目录。泛黄的纸页上,是保管员用工整的黑色小字记录的每份档案的详细信息。“以前全依赖这份目录表,才能准确定位各类房屋建筑的档案号和库房存放位置。”在城建档案所工作了快40年的黄旭感慨道,“以前查询档案,先确定项目所在行政区划和坐标分区,再翻找纸质目录,最后才能在库房里找到对应档案,复印盖章后交给查档人。”
2017年之前,档案查询完全依赖人工操作,调取一套图纸往往需要两三天。随着城市发展,几十万卷档案让传统管理方式面临巨大挑战。
“档案管理方式的演变,就是城市发展的缩影。”从业20余年的档案管理员喻萍说,随着存储档案卷数的逐年增长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,为提高档案利用效率,2017年,南昌城建档案实行纸质档案、电子档案和声像档案“三同步”移交,自此实现了增量档案电子化。
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深入,城建档案管理系统迭代升级步伐不断加快,档案查询调取的效率也越来越高。“为全面提升档案查询利用效率,城建档案所分期分批实施了存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,档案的数字化率已达到89%。”黄静说,计划今年继续对剩余的存量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。
“纸质城建档案只有一份,在多次调取利用后,可能会受损伤。通过推进存量档案数字化和增量档案电子化,建设涵盖全部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,档案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。”黄静说。
服务升级中的城市温度
在城建档案所业务大厅,记者遇到了一家装修公司的设计师小刘。
“在房屋设计时,有一堵墙不知道是不是承重墙。业主委托我们前来调取房屋建筑结构图纸,现在查档非常方便。”小刘说。
拿出不动产权证复印件、业主委托书、身份证件,小刘很快收到了加盖“档案利用”电子签章的图纸。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告诉记者,“如果选择线上办理,加密档案24小时内就会送达指定邮箱。”数据显示,2024年该所线上办理查档2000件,线下服务1500人次,数字化服务占比已达57%。
“如果将所有档案按时间顺序铺开,可以从侧面看到南昌城市建设的变迁。”城建档案所所长黄静说。
从经济大楼旧址时期的1400平方米,到现如今的6755平方米;从2000年4.9万卷增长到现在的46万余卷;档案库房从敞开式货架到现在的智能密集架……南昌市市政设施事务中心城建档案所历经多次升级。先后建成城建档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、建设工程文件跟踪管理服务系统和城建档案自助查询系统3大系统;查档案“只跑一次”,甚至“一次不跑”。